過去這幾十年來,對岸在處理兩岸事務上,不論是葉九條、江八點、錢七
項,其中一以貫之的重點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國際社會代表中國,台灣
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果按此演繹,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國際代表台灣。
如果台灣人接受這一點,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就可以廢了,美國也再不能對
台灣人保證台灣的安全,因為那是干涉內政。
現在之所以老共不敢明目張膽的出兵拿下台灣,最主要的就是忌諱美國為
首的國際社會壓力,因為台灣自始至終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
老美也樂得有這個模糊空間可以運作,三不五時搬出來「提醒」老共一下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對岸都要把兩岸問題歸為內政問題,不歡迎國際社
會對兩岸問題置喙。為了營造台灣心甘情願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代
表台灣的「假象」,老共當然好話說盡,條件開得頗具吸引力,讓台灣人
心悅誠服,自然就落到他的布袋裡。
從最近這幾年台灣的戰略佈局與運作來看,太過強調美中台三角互動是一
項戰略錯誤,也讓台灣錯失了永保安康的機會。其原因在於,如此簡化的
戰略佈局,只要有一方出現態度上的傾斜,整個戰略形勢就跟著傾斜。對
台灣而言,維持區域內,甚至是國際間對台海議題態度的穩定與均勢是最
大的利基。而要達成此項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台灣過去幾十年
間在外貿及工業方面奠立的基礎來增加台灣的國際化程度。換言之,關鍵
在於如何增加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促進外資投資台
灣的比重。
很遺憾的是,過去這六年間,台灣的政府以意識型態治國,完全忽略此戰
略考量。在1990年代,台灣本是外資最看好投資大中華地區的地點。當時
的香港面臨97回歸的陰影,不確定性因素使外資卻步,新加坡地理位置太
過遙遠,腹地又過於狹小。大陸就更不必說了,重重的限制及政策上的不
確定性讓外資評估大陸為投資高風險地區。唯有台灣,在政府治理、法制
成熟度、社會開放性、人力素質、經濟活力及地理位置等條件上符合許多
外資的期盼。唯一令外資卻步的是沒有開放三通,尤其是無法直接通航增
加了外資在營運上的困難度。倘若當初開放三通、開放赴大陸設廠,台灣
的產業即可順利轉型,外資也能在台建立其大中華區營運總部,增加台灣
國際化的程度,一如香港在97回歸前在東亞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有了
這樣的條件,中共若想以武力逼迫台灣就範,就等於向在台灣投資的國際
社會成員宣戰,其後果不言可喻。
然而,在政黨輪替前後迄今,台灣政治人物之間吹起了台灣本土意識的旋
風,而台灣的政治則走向了民粹主義。在決策者忙著鼓吹台灣獨立的觀念
時,全球化這個字眼被拋諸腦後,彷彿台灣就是世界。之後的種種產業外
移、台灣邊緣化,以及以政治領導經濟的奇怪現象便不贅述。若說今日台
灣的人們所受到因經濟邊緣化而生的苦果是台灣政客不當政策的機會成本
,台灣的人是否可以聲請國家賠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