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台灣的選舉是在比誰比較不討厭

選舉機制在民主國家政治運作中的功能與重要性不言可喻。以我自己的理解,選民透過選舉制度,選擇代理人來代替自己管理政治事務,行使政治權利。

不過,曾幾何時,台灣的選舉是在比那個候選人比較不討人厭。

三立新聞這則報導,有人或許覺得有趣,有人可能認為無聊,不過,這可能是台灣未來選舉活動的主要課題 -- 如何不讓選民產生惡感。


說實在的,連勝文與柯P放對,先天上是弱勢的。

以三立在8月25日發佈的民調來看,連勝文在各個年齡層的支持度都落後柯P,尤其是在20~29歲這個年齡層(看完這份民調,柯P應該這次躺著選就好了)。不過,從這次台北市長的選戰中,似乎可以觀察到下列現象:

首先,連勝文選得辛苦,不是因為他的政見不夠好,而是討厭連勝文的人鋪天蓋地的反宣傳。這些人裡面,以年輕族群最多。這個族群有幾個特色:新科技與網路使用的能力強,習慣以挑戰方式凸顯自己的存在(反骨),以自我為中心,行事較為衝動,模仿英雄的行為等。像連勝文這種含著鑽石湯匙出生的人,對於眾多中、下階層,目前普遍過著「苦」日子的年輕族群而言,當然是仇視的對象。

柯P的竄起,並不在與扁家關係密切的時候,而是在學生被酒駕肇事奪走性命後,被媒體捧紅的。柯P的特色就是「很敢講」。所以對許多對生活無力的人而言,柯P就像燈塔一樣,產生無比的吸引力與感召。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柯P放的屁,也會有人說是香的。

這次選戰才剛剛開始,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不過,民主政治成功的關鍵因素,不是在於制度設計,而是在於選民的素養。柏拉圖在他的年代,就已經有這種預見。防止民主政治崩壞,選民應該要回歸政策與政見,告訴候選人所期待的城市與國家藍圖。而不是成天酸言酸語,拿別人的家世或背景作文章。

台灣作為全球華人社會中,最為難得的民主政治保留地,實在應該要以高品質的選舉活動與選民素養來面對中國、港澳、新加坡的華人。然後,我們才有立場,要獨裁者「拿文明來說服我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