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送了他們所輔導新創事業的產品給我,是有機的紅豆和草本沐浴精。我稍微針對這間公司進行了解,發現他們是利用科技進行現代農業的團隊。
人類在面臨環境的劇烈變遷之際,將最需要農業科技的革命。
我想到七、八年前,我有個機會規劃執行一項赴美國參訪的活動,其中安排到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中心參觀種苗庫。在種苗庫中,研究人員向大家展示他們因應氣候變遷所培育的新種小麥。這種小麥具備優異的抗旱能力。當然,這可以說是因應非洲貧瘠地區的人道需求。但是,真正的意義在於,面對氣候的變異,原本有足夠雨雪的小麥區,可能面臨長期乾旱而種不出小麥的問題。
這代表了糧食危機。而美國的研究機構,已經掌握了未來的生存之鑰。
我們有幸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在回歸線經過的地方,由於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是最容易發生乾旱的地區。但台灣因為海洋的水氣調節,與位於颱風行進路線上,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灌溉用水,在過去一直不是太大的問題。
然而,在工業化之後,台灣的農業發展面臨了許多嚴重的挑戰。
首先,在經濟掛帥的思維下,發展農業的優先性遭到忽視。水資源分配與相關水利設施的建設上遭到科技產業的排擠。而農村就業人口大規模地往都市與科學園區移動,造成農業人力的斷層。此外,農產品通路長久以來由非農的資本家把持,使農業生產果實未能回饋到實際生產者身上進行積累。更遑論近年因房地產投資熱絡所引發的圈地與農地轉換使用用途現象,大規模地減少了耕作農地面積。這些現象,讓台灣開始有浮現糧食危機的隱憂。
發展科技農業,似乎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方向。
想像農耕不在土地上,而是在有著現代化環境控制技術的大樓裡。這不是對於未來的想像,而是現在進行式。與一些先進的歐美生技產業同步,台灣現在也有這種高科技農場,種出以往只能在中南部平原上,和著農夫血汗的土壤中見到的蔬菜、水果。這對於幫助台灣度過氣候變遷對農業會產生的衝擊,具備著正面的意義。
不過,一如其他科技產業,高科技農場將是高度資本集中的事業,而普通、傳統的小農是無法取得入場門票的。這種衝擊,可以媲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調降農產品進口門檻所引發的進口替代排擠效應。這些年好不容易藉由有機栽培,在WTO與FTA陰影下逐漸站穩腳跟的農人,面對絕無蟲害、保證有機的科技農業產品,將喪失競爭優勢。另外,利用歐美智慧財產機制進行保護的農業生產技術革新,一旦私有化,將助長寡佔,反而影響糧食供應的穩定。其他諸如環境控制所帶來的耗能問題等,都是結合科技與農業時,應該正視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