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從棒球賽大敗看體育發展策略

這次中華隊在經典棒球賽中鎩羽而歸,雖說各方亟於找出此次大敗的原因,但最終僅流於各單位推諉卸責,絲毫不見檢討與對策。我國參與國際運動賽事並非毫無經驗,對於選手之發掘與栽培亦不遺餘力,但何以我國多年來在國際間的體育賽事成績仍不見起色?究其原因,除因長久以來對於學生智育發展的偏重外,國家缺乏體育發展策略實為最主要的原因。

姑且不論這個社會對於從事「非學術」活動的輕視與偏見,國民體育的推動,實在應該著眼於體育生活化,亦即將體育活動轉化為國民生活的元素之一。觀念的轉變與習慣的推廣均為體育相關部門長期的工作,在此暫且按下不表。但眼前主管機關卻可從幾個方向進行革新,以營造發展體育的良好環境。

首先,參諸多位體育界人士的意見,多認為成為國手參與集訓是件吃力不討好之事。非但沒有保障,還必須肩負國人對於賽事成績的殷殷期盼。因此,主管機關應針對目前國手選拔與重要國際賽事選手集訓的各項制度進行修改。首先,國手資格的取得可比照公務人員考銓任用的辦法,以定期舉辦之資格賽取得。取得國手資格的選手應由國家統一進行常年集訓,並比照公務人員進行考核敘薪,以期使選手能以體育為其事業,並在參與重要國際賽事之集訓時,能無後顧之憂。另外,由於運動員的事業生涯較短,主管機關對於體育相關的人力資源需求應有整體規劃,以俾國手自運動場退休後,得於幕後繼續為國家體育貢獻心力。

至於民間體育活動與事業的推展,可配合稅賦、制度等誘因,鼓勵民間舉辦國內與國際職業賽事或從事職業運動,並且仿照歐美國家建立職業運動員經紀人制度,將職業運動管理與職業選手分工加以釐清,以使職業選手能心無旁騖,同時確立運動員市場,以減少外力對於運動員表現之干擾。如此方能有效推動我國體育活動之發展,並逐漸扭轉社會對於從事體育事業的偏見與觀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