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台灣未來的發展,大概正如此卦。
前陣子我遇到的人,都在問台灣未來何去何從。
台灣的社會在最近這幾年,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以前的那種篤定,那種信心。懸在台灣人頭頂的是那把用民粹與台灣民族主義鑄造而成的劍,隨時都會因為少數人的一念之差而墜下。
在台灣發展得最迅速的那些年頭,台灣的人們昂首闊步,在世界各個角落創造屬於台灣的奇蹟。用經濟實力、民主政治做後盾,台灣人相信自己掌握著未來。曾幾何時,錯誤的決策、顢酣的政府與貪腐的官員把台灣的經濟成長與民主政治變成了笑話。台灣人每天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口舌之爭,不見有人真正為這塊土地的未來擘劃。
台灣其實很適合作為一個為華人文明指引未來方向的角色。台灣社會有些特色是其他華人社會的國家或地區所不及或欠缺的。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對於自由與民主的體現、對於生活品味的定義能力、對於人文、公益與普世價值的關懷等,都是台灣的優勢。台灣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思考自己作為華人文化的一份子,如何帶著這個已經發展了五千年的文明邁向下一個千禧年。若以作為華人文化跨入新千禧的標竿為願景,那麼,我們需要建構的是作為華人文化的保存者與創新者的核心價值。
當然,在硬體建設上,我們需要便捷且環保的大眾運輸網絡,便利的聯外海空運輸樞紐,國際化的設施介面,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法規與環境,這些與其他國家並無二致。但是,更重要的是,台灣人必須有更大的胸襟與格局,擺脫政治掛帥的思維模式,展現對於多元價值與文化的包容。一昧地切割自己在幾代以前與華人文明的關聯,除了政治利益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好處。然若把高度放在文明發展上,擁抱這個看來像包袱的龐然大物,用巧思改變她,便能成就台灣的歷史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