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保守與改革

教育改革大概是最近這幾年在台灣的父母們最頭痛的事情之一。

教育改革政策最後會不會無疾而終,猶未可知。但是,想要在台灣打造歐美那種『看起來』無壓力的學習環境,大概是辦不到。原因在於--華人大概是全世界最愛爭的民族之一。

『溫、 良、恭、儉、讓』是儒家偽君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slogan,骨子裡是爭得你死我活的。以孕育華人文化的這片土地而言,可耕地僅約佔所有土地的四分之一,卻必須養活全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資源供給本來就吃緊。在社會階級化的封建時代,資源分配不均更是社會動盪的根源。無止境的資源競爭形成一部分華人的文化底蘊,也造成了過去三千年華人歷史中每一次的社會動亂與改朝換代。

日前看到一篇陳年文章,談到比利時魯文大學淘汰學生的方法(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filmism /119.shtml),心想,魯文所以能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學,就是在於對學生競爭力的堅持。不過,同樣講求競爭,為何華人社會沒有產生十間、二十間 如魯文一般的知名大學?

社會中永遠都有兩股力量在拉扯,一股是保持現有規則、特權安排,以及資源分配方式的保守力量,另一股則是追求打破現有規範,尋求資源公平合理分配,打破特權的改革力量。就是因為私心,今日的改革派在明天有可能為了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成為保守派。改革理想看起來永不如眼前利益甜美。競爭或許能促進社會發展,但是,過度的競爭讓人把私利放在公益之前,讓私心蒙蔽了理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