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北電腦展最具話題性的產品,莫過於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小型筆記型電腦。
大家都在臆測,有著Google的支持,Android作業系統與Google所開發的系列軟體,是否終於有機會能與微軟帝國分庭抗禮,一如AMD與Intel在處理器市場上一般?
說實在的,作為一個使用者,我不這麼樂觀。
除了許多人提到的Linux小筆電外,我想,桌機上的Ubuntu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在個人用主機作業系統市場上,還沒有出現能夠挑戰微軟,並成功達成兩位數市佔率的產品。與微軟對抗的各方勢力中,看起來最有希望的,大概就是Ubuntu了。當初一推出,就有許多玩家被華麗特效、類Windows介面及運算效能所吸引,並且因為其開放源碼的特性,讓許多玩家投入社群開發的工作。這是Ubuntu的特點,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地方。但是,未來Ubuntu的 發展,我個人認為,並不會走向AMD成功挑戰Intel的結果,而是像Mac OSX一樣,只是一個少數族群藉以凸顯自己多麼特立獨行的象徵罷了。其重要關鍵就在於規格。
任何領域中,掌握規格制定權就是掌握了市場。 AMD能與Intel捉對,是因為兩家同樣是在耕耘x86市場,頂多只是在x86的規格下進行性能與價格的競爭。至於選擇何種作業系統,最主要的問題出在使用的檔案格式、運算邏輯與編碼。目前市場上並沒有統一的格式,只有主流的格式。微軟當初利用Office綁Windows的方式,已經使絕大多數的使用者習慣於Word、Excel與Powerpoint,若要轉換Open Office或是其他辦公室軟體,所必須耗費的時間與精神常讓使用者卻步。而若以市佔率來看,微軟幾乎已經變成市場中的規格制定者了。軟體若是採 用.odf或其他格式,又無法做到相容微軟的視窗環境與Office檔案格式時(文書檔案的格式亂掉會讓人抓狂的),就勢必會因為市場接受度太低而面臨軟體開發無以為繼的窘境。再者,目前所有的週邊廠商在撰寫硬體驅動程式時,鮮少有支援Linux的driver,頂多就是做到支援Mac的OSX。使用 Linux的user必須自力救濟,不然就是重回微軟的懷抱。支援的問題對非微軟系統的殺傷力是最大的 - 消費電子產品的使用者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手上的產品成為一堆垃圾。截至目前為止,Linux架構下僅有Ubuntu做到了支援多數主流週邊硬體,不需要end-user自行編譯驅動程式。而這也是為何在Linux架構的作業系統中,Ubuntu是最有可能取代Windows的原因。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而 言,Ubuntu可以是個玩具,但絕對不是用來吃飯的傢伙。
Android在某種程度上與Ubuntu有些類似,架構在Linux的基礎上,並以社群及商業公司來支援應用軟體開發。但是,如果今天Android小筆電僅僅是定位在如手機、PDA之類不需進行文書處理工作的消費電子產品,雖然不必面對編碼與格式的問題,但最現實的問題在於誰會帶著比手機重好幾倍的小筆電上街?倘若產品目標是取代微軟的視窗作業環境與系列軟體,則勢必和Linux小筆電一樣,要面對是否能做到週邊產品串接的無障礙,以及與微軟產品檔案格式的高度相容的問題。這兩項工作一旦失敗,就代表著小筆電必須放棄其他平台,重回微軟懷抱,以及接受微軟應用軟體檔案格式作為市場上唯一規格的現實。若真是如此,不啻為自由軟體或creative commons的重大set ba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