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F-16 C/D並不是台灣空防萬靈丹

美評估:台灣戰機 能打仗的不多

美國政府最新評估報告指出,台灣的空軍各型戰機有不同問題,所以戰力不足,難以抵禦中共攻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4461+112010022300103,00.html#

美方的評估報告中,對於台灣空軍戰力有一定程度的呈現。而中時這篇報導的結論,卻把思維引導到似乎沒有取得F-16 C/D,台灣的空軍戰力就會瞬間瓦解。

取得F-16 C/D型對於台灣的空軍戰力,真的是「至為重要」嗎?

對台灣而言,取得新型作戰平台對於戰力的提升當然有迅速的成效。但是,這某種程度上只是像鴉片一樣,對於空防戰力的幫助僅僅是一時的。若台灣有著像南韓、新加坡一樣的「正常狀況」,由國際市場籌獲新式武器平台並不是問題,有錢就能辦到。但是,既然所有籌獲管道都已經被對岸封鎖,軍方高層實在不應該把對外採購武器當作常態。換言之,自主研發武器系統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

我對於台灣未來籌獲武器系統與建軍的思維,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雖然仍應嘗試對外(美國)籌獲新型武器平台(如甲車、戰機、艦艇等),但更應持續本土之陸、海、空武器系統與平台之研發與升級,尤其是既有平台新構型之開發(雲豹甲車、經國號戰機、光華六號艦等)。自主研發武器系統的過程雖然耗時,但如有軍方的支持與固定的採購量,結合民間既有之研發能量(軍民兩用技術),應可有效支持國防工業之生存。另外,應適度開放國產軍品的外銷,以支撐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之研發工作。

二、配合軍人職業化,精進職能。以往徵兵制的缺點,在於義務役官士兵往往在熟悉崗位上所需職能、技巧時,就已經要退伍,造成職能專業銜接不易。在以往武器系統仍不精密時,這或許不是問題。但現代戰爭中,武器系統之精密與電子化程度,已非過去土法煉鋼時代的士兵所能操控,而需要具備現代化知識的專業軍人將武器性能發揮到極致。未來軍人可能也會跳脫以往傳統的分類方式,而是以科技兵與非科技兵來區分。
是故,在推動軍人職業化之際,或可考慮將各項軍中人事管理制度與職能管理、送訓制度進行改革,並結合專業認證、人事履歷資料庫等各種措施,除可維持基層連隊官士兵專業職能銜接不致中斷,亦可延伸照顧職業軍人於退役後之轉職需求,甚至將軍人真正形塑為一種職業與志業。

三、強固領土守衛設施及措施。先前莫瑞報告雖然有許多論點不切時宜,但某種程度上點出台灣在面對高準確度與高強度之遠距打擊時,由於缺乏縱深,很有可能在第一波打擊後,因為機場、港口等軍事設施遭受損害而瞬間喪失制空與制海權。因此,高層必須考量一旦連佳山等類型的基地都已經因為精準打擊而部分或全部喪失其功能時,如何確保仍有一定數量之空中及海上武力可以嚇阻或反擊對岸的武力攻勢,以及保護海、地面及低空之武裝力量?如莫瑞所言,進行掩體強固與欺敵作業是一種方式。訂立緊急轉場方案,將海空兵力分散至鄰國或美國其他軍事設施亦為可以考慮的方案。但原則是必須具備創意、隱密、可行的條件。

總而言之,高層應該盡快拋棄過時的建軍思維,過渡到以小、精、機動力強、嚇阻力高的國防武力建設方向,才能有效因應對岸的武力威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