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印度製造的時代來臨?

印度總理穆迪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上,除了宣傳自家的「Make in India」產品,也不忘博取外資的青睞,希望各界能「藉由投資印度的製造業與基礎設施,參與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

Source: http://www.makeinindia.com

作為金磚四國的一份子,印度最近十年的經濟數據表現得可圈可點。不過,一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外資對於投資環境實貶多於褒。尤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府治理與法治方面,在印度投資的外商不可謂沒有怨言。也因為如此,穆迪在演說中,一再強調「印度已經改變了,」並希望在座的企業家能夠拋開以往的成見,到印度「親身感受」各項變革。

穆迪的企圖心不言可喻--取代中國。在穆迪心目中,印度與中國擁有大致相當的人口紅利,科技研發的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既然中國可以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印度當然也可以。況且,印度過去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語言的銜接上,明顯地較中國佔優勢。而印度的民主政治,比起中國的威權寡頭政治,更能帶給西方國家好感。這對於歐美消費者而言,印度製的產品也就比較不會引發資助獨裁政權的罪惡感。

不過,用「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是不是穆迪一廂情願的遐想?

根據世界銀行 (World Bank) 2010年的評比,印度公部門的貪腐程度(排名第133),仍然高於鄰近的巴基斯坦(第85)、中國(第89)、印尼(第122),在金磚四國中墊底。而國際透明組織也指出,印度基層貪腐的問題嚴重。這使得企業經營的成本提高,並影響外資投資意願。其實,這與當年移往中國發展的外資所遭遇的問題一模一樣。而且,當貪腐與公部門處理行政事務的效率低落掛勾之後,企業經營環境變得更加艱困,更遑論嚴格的外來投資政策,減損了外資在印度獲利的空間。

而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印度更是遠遠落後中國。姑且不論交通建設方面,印度與中國的明顯差距。就連製造業最在意的電力供應問題,印度政府迄未能提供可靠的方案。這一點,中國政府就顯得相對有效率。

此外,人力資源的運用是個大問題。與中國相似,印度也擁有管理和技術類的龐大人力資源。這些優質的人力資源,是外資前進印度的主要誘因之一。不過,康乃爾大學教授 Kaushik Basu 在 2005 年 BBC 的一篇專欄中指出,印度繁雜、混亂與嚴格的勞動法規,阻礙了企業正式雇用員工的意願,並使印度的勞工面臨極度不穩定的勞動環境。原本用以保護勞工權益的法規,卻變成徹底影響勞工就業的阻礙。

對於外資而言,法規的複雜程度代表了營運風險,因為誤觸法規陷阱的機會相對提高,企業營運效率也會受到各種程序與手續拖累而降低。

另外,印度的社會結構始終是助長教育與機會不均,以及底層貧窮問題的根源之一。一旦此種不均加遽了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與相對剝奪感,是否會滋長社會內部動亂猶未可知。此項問題在中國早已經浮現,逼使中國政府利用各種手段,包括嚴格的資訊流通限制,來降低社會內部的壓力。而這對於印度長期發展而言,不啻為一大隱憂。

印度政府針對外資所關切的問題與阻礙,已經漸次進行改革。然而,要破除這種經年累月形成的態度與習慣,以及其所塑造的結構性問題,並非一番宣言,或是一些政策的改弦更張,就能夠奏效的。而反思台灣,我們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還是走回頭路呢?國際資本的流動與跨國公司對台灣的態度,或許有些指標性的參考價值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