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大選落幕了。
保守黨在這次選舉中驚險地取得組閣所需的席次。不過,這一任政府的挑戰才剛開始。
這次選舉中,有個現象被提出來,有可能在未來牽動英國的政治變革。那就是,在現行選舉制度下,某些代表多元利益的小黨,面臨著票不等值的不公平待遇。
選票不是一人一票嗎?難道某甲投的票會比某乙投的票沒有價值?
在英國的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First Past the Post, FPTP) 之下,選區得票最多者拿下席次,即便第二高票者與最高票者差距僅一票。如此一來,投給最高票候選人以外的其他選票,便失去在政治上的意義,也無法得到代表為他們在議會中發聲。一般而言,這種制度會助長兩個主要政黨主導議會,而其他小黨則沒有發展空間。不過,這樣的議會生態較為穩定,比較不會出現聯合政府。
有識者批評這種制度扼殺了社會多元意見的表達。的確,除非小黨的理念能夠廣泛地博取支持,否則不容易在此種制度下取得席次。不過,從英國近年的選舉中可以觀察到,選民性質的分化更加明顯。代表特殊利益的小黨,在得票比例上逐漸增加,但議會席次卻仍然為大黨所把持。這種現象在這次選舉特別明顯,英國獨立黨 (UK Independence Party, UKIP) 可謂最大苦主。在此次大選中,UKIP此次的得票較前次大選增加了27%,全國得票率約為10%,卻只得到一席。而執政的保守黨在得票率方面約佔四成,卻得到過半的席次得以組閣。無怪乎選舉結果揭曉後,馬上有要求改革選舉制度的聲浪出現。
台灣採取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是一種混合制選舉制度。與英國的選制明顯不同的是,台灣摻入了比例代表制的精神,讓選民除了選擇選區的候選人外,也可以對政黨的主張進行選擇。不過,受到得票門檻5%的限制,代表多元利益的小黨仍然沒有太多生存的空間,反而促成主要政黨在選區席次外,得到更多的不分區席次。議會由兩大黨(陣營)主導的現象更加明顯。
當然,不可否認的,這種態勢的形成,雖然主要政黨在修改選舉制度時的算計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有所不足與未來可以期待的是,選民的素養得以提升,以逐漸凸顯兩黨主張外的其他選擇。在不久的未來,台灣即將舉行大選。希望10%選民僅得到一席的荒謬,不會在台灣重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