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To leave or not to leave is not the question.

英國即將在幾天後舉行大選。而今年的選舉很值得在台灣的我們細細品味,因為英國的國內政治走向,將影響英國與歐盟的關係。換句話說,雖然這次選舉,不過是選出英國650位國會議員,並從中產生下屆的英國內閣政府。但是,選舉的結果,將隱然代表著英國人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歐盟,以及蘇格蘭獨立運動與北愛爾蘭獨立運動未來的發展走向。

英國同時演著中國與台灣的角色。

英國與歐盟之間的千絲萬縷,實在難以一言道盡。就單講最近兩個世紀期間,英國和歐洲的鄰居,就發生了三次大戰。加上地理條件的隔閡,英國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此外,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一直處於國力領先的強權地位(就像今日的美國和中國一般),與歐陸諸國整合,並不是首要之務。因此,維持光榮的孤立,或許是英國人潛意識中處理與歐洲關係的準則。這種觀念,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逐漸下滑之際,才由參與歐洲共同體開始扭轉。而維持貨幣自主,不加入歐元,則可視為英國人對於完全融入歐洲與否的一種保留的態度。而在歐洲經濟情勢惡化與主權債務危機之後,脫歐的聲浪逐漸高張。於是,英國國內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繼續留在歐盟內參與經濟整合,以免英國被邊緣化。另一派則認為英國應該脫離歐盟,以維持國際政治與經濟上的自主性,同時與德、法主導的歐盟分庭抗禮。

又要維持獨立自主,又想由整合中獲取利益,是英國與台灣在面對海峽對岸時共同的心態。

不過,實力不相稱的算式兩端,弱者似乎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籌碼。

而在與歐盟關係的擺盪中,英國同時面臨著地方獨立運動的挑戰。

蘇格蘭獨立公投雖然沒有通過,但不代表蘇格蘭獨立運動就此消滅。相反地,蘇格蘭獨立運動有從體制內轉進的跡象。除了明白地向倫敦要求權力,某些政黨也企圖把地方獨立與英國脫離歐盟的公投掛勾,要求以處理英國與歐盟關係一般地解決蘇格蘭與北愛爾蘭的問題,甚或以地方的名義直接參與歐盟。這對於倫敦的中央政府而言,不啻為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尷尬情境--地方想脫離中央政府,並加入中央政府想脫離的區域共同體。

不過,一如蘇格蘭想脫離英國獨立的不切實際,英國想斬斷與歐盟的臍帶談何容易?沒錯,歐陸非法移民、跨境就業、國土安全等議題一直困擾著英國,但自外於區域整合對英國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六千萬人與五億人,算式兩端的強弱立判。況且,即便英國成功地搭上了中國一帶一路的順風車,與歐陸和美國間的裂痕,不見得能讓英國將參與一帶一路的效益成功地轉化。屆時英國就真的孤立了。光榮與否,則不得而知。

比起英國,台灣的境遇可說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對於世界的重要性急遽下滑,尤其是退出聯合國之後。當台灣兩千萬人面對著對岸的十三億人,老實說,想藉由與對岸的經濟整合獲取利益,又要維持獨立自主,是種天真浪漫的想法。對岸的態度一直以來非常地現實與清楚--想要經濟上的利益,就拿台灣的自主性來換。值此同時,對岸也不斷地加大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的力道,以期在未來不必藉由經濟上的讓利,就能將台灣收入囊中。也就是說,擺在台灣眼前的選項,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兇險。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的籌碼在哪裡?出路又在哪裡?這需要各個政黨好好地為全民說清楚,講明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