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繼東海和平倡議後,又提出了南海倡議,呼籲周邊國家秉持國際法的原則與精神,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議。當然,提出這樣的倡議,若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是無可非議的。不過,國際關係的現實中,倡議是需要實力作為後盾的,而這也是台灣在東海與南海的爭議中無所著力的。
以一九七零年聯合國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所定「使用威脅或武力取得之領土不得承認為合法」一節,國際社會對於以色列兼併耶路撒冷舊城與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處理力道,很明顯地不同。當然,這兩件事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性質是相同的。換言之,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牽連的各方不見得依照國際法的理路行事,而是考量利益之後決定如何行動。
個人認為,由全球權力結構來看,東海與南海的議題都是既有強權與崛起的強權之間的磨合。而這反映在馬英九總統的作為上,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向被人認為親中的馬政府,實際上變成美國在與中國磨合時的前鋒。原因在於,和平倡議在本質上,並不強調「中國」對於爭議地區的主權,而是透過共同開發,引進美國的力量。
在東海與南海議題的發展上,美國一貫地要通過建立道德(呼籲和平)的高度與理性的形象(凸顯中方的蠻橫),合理化將來可能的武裝衝突。而中方,則是不斷地加強國際法上的要件(填海造陸),確保將來對於南海的控制權。不過,是戰是和,端看各方如何塑造環境,以及塑造出的環境如何改變各方的行為準則。若是合作與和平的氛圍強烈,則以武力解決問題的企圖是無法奏效的。
不過,即便如此,不管是拿歷史文獻佐證,還是海洋法的理論推演,領土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質佔有來見真章。這就是為何中國、菲律賓、越南拼了命地用報廢軍艦、填海造陸等方式在南海的礁石上建立據點。一旦實質佔有,和平倡議與共同開發就成為空話。
台灣在美國的亞太戰略部署中,套句英國益智問答節目的說法,是"the weakest link"。美國不能為了台灣得罪中國,卻又不能放棄台灣。但是,對美國而言,台灣絕不會構成決策上的兩難 (dilemma)的。因此,台灣應該要有自知之明,固然可以拋出和平倡議以建立高度,切莫天真地以為不需盡力守衛國土。國際政治現實中,犧牲的永遠是弱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