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馬習會-兩岸歷史性一刻的背後

對於很多不在兩岸秘密決策圈內的人而言,兩岸領導人在六十多年後,突然決定再度同台,是一件相當令人訝異的事。

所有的人都在問,為何是現在?

與其說兩人是為了歷史大業,不如說是各自肚腸吧。

對於馬英九而言,會面是個懸念。是個對岸在太陽花鬧劇之後,看破台灣少數人可以挾制公眾意見的民主政治,認識到兩岸之間談不出個結果,因而不願再邁進的那一步。因此,是追求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好,是為國民黨低迷的選情加分也罷,當這件事在對岸綠燈放行,於馬不啻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對於習近平而言,收拾台灣人心的工作雖非急迫,但不得不做。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蹩腳,中南海領導圈看在眼裡,已經心中有數。這時候會面,若能幫助國民黨的選情當然很好。若是國民黨明年仍然下野,日後國民黨欠共產黨一筆債,終究要還的。只是如何還,何時還的問題而已。

北京方面所不樂見的,莫過於在處理南海問題上砸鍋。當然,習近平不希望明年台灣又選出一個像陳水扁一般的領導人,整日拿台灣獨立的議題攪和,試探北京的底線與耐性。不過,對台和、戰路線之爭,已經不是問題。經過十幾年來的辯證,不同於疆獨與藏獨的諱莫如深,為了國內形勢穩定而以政治手段極力打壓,隨著兩岸軍事力量明顯地失衡,解決台灣問題就是簡單的緩、急兩手--直接武力攻打,與訴諸和平解決和台灣民意轉向。不管如何收回台灣,中國十三億人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都會支持。因此,這中間的算計是,若南海有事,則拉攏台灣。若攻打台灣,則摒除四鄰與美國的干預。一帶一路的契機與諸多經濟利益,便是工具之一。

那麼,民進黨與蔡英文呢?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注定是要被邊緣化的。姑且不論推動台灣獨立是不討喜的選項,民進黨沒有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糾葛,自然沒有與中共平起平坐的本錢。多年來,民進黨唯一可以憑恃的,是與美國從黨外時代一路走來,在民主化運動上培養出的關係。民進黨一直把美國當老大,希望美國在緊要關頭替自己撐腰。民進黨人朗朗上口的,就是台灣人決定台灣未來,以及台灣關係法。這樣的思維,讓美國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吃足了苦頭。因此,不僅中共,美國也不樂見少數人為了推動台灣獨立,把美國拖下水。唯一的靠山不能靠,又無法跳脫國共為主體的兩岸關係框架,那就只能淪於被動了。

國際社會當然樂見和平解決爭端,因為插花調停不花本錢,又能博得美名。對新加坡而言,更是如此,從馬習會後馬上得到中國的禮物可知。真要選邊站,實力恐怕比友誼更重要。

沒有留言: